n121283

欧盟终于决定,在中美之间做个了断?欧媒:对美启动“核弹”反制

2023年7月22日,随着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确认了访问中国的日期,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。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,双方不仅站在了合作的机遇之上,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。最近,欧盟首次公开威胁要对美国采取贸易反制的“核选项”,意在利用这一极端手段来打破日益增强的美国压力所带来的困境。

在这一背景下,中欧是否能够借此良机,进一步深化合作,还是会在美欧博弈中再次陷入犹豫和被动之中,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。这场战略博弈不仅关乎着全球的格局变化,也将深刻影响接下来的几十年经济走向。

欧盟一向自诩为“多边主义”的坚定支持者,力求在全球事务中保持独立的立场。然而,现实却不断提醒欧洲,单纯依赖美国,不仅无法获得实质性的发言权,反而可能沦为大国对抗的牺牲品。在最近的两年间,美国“优先”政策的回归,使得钢铝、汽车等产品的高额关税相继施压,欧盟逐渐体会到生存危机的诚惶诚恐。特朗普甚至毫不犹豫地宣布,自8月1日起将对欧盟商品征收新一轮关税,且没有讨论余地。此外,美国还可能对欧盟的医药及半导体产业进行进一步调查,这预示着未来还会有更大力度的打击接踵而至。

在重重压力下,欧盟终于将目光投向颇具争议性的《反胁迫工具法案》。这一“核选项”的初衷在于震慑外部的经济胁迫,然而这一政策在多年中却一直未被激活。但如今,经济安全已与欧盟的核心利益紧密相连,若置之不理,未来可能连最后的产业基础都将遭受重创。“反胁迫”机制不仅涵盖了加征关税,甚至可能限制美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并冻结其在欧洲的投资。这些举措势必会对全球供应链和经济秩序产生深远的影响。然而,一旦决定启动该机制,对欧盟自身来说也将是一剂苦药。内部协调困难、成员国立场不一、未来美欧关系风险重重等问题,让欧盟在权衡利弊时显得举棋不定。

在此关键时刻,欧盟决定与中国开展高层对话,旨在探索新的合作空间和谈判筹码。面对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威胁,中欧关系的重要性显得愈加突出。中国始终坚持温和而务实的外交方针,强调加强伙伴关系和多边合作,努力避免摩擦升级,并多次表达善意。

对于渴望多元化发展机会的欧盟而言,此次走入北京,无疑提供了一条珍贵的新选择。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把握这一契机,实现真正的平衡,成为了当前所有欧洲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。

结尾:

今天的欧洲在被动中逐渐觉醒。在面对美国的强硬压迫时,欧盟终于意识到“幻想已破”,是时候为自身利益而奋起抗争。选择与中国建立联系,或许是一次自我救赎的起点,也是对成见与自我设限的有力回应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格局中,唯有打破旧有的束缚,才能赢得主动。如果欧盟再次犹豫不决,结果只会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,难以两全其美。反之,若欧中携手,发出支持多边主义和开放合作的积极信号,世界或许真的有望看到转机的曙光。

编辑想说: